松下电器卖给谁了_松下电器是不是收购了
1.松下电器现在谁最大?拥有股权谁最多?
2.高分!!!求助…松下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进入美国市场!
3.日企松下要回来了!投资2.2亿在中国新建工厂,释放什么信号
4.帮我介绍一下“松下集团”
电视机的发明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电视机是何时不诞生的,又是如何诞生的?电视的发展史比冰箱复杂多了,形态几经变化,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到现在都有很多值得我们信赖的品牌,比如松下、索尼、小米、创维、海信,那对于松下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一、电视机的发展
1923年英国发明家约翰?洛奇?贝尔德的朋友对他说:?亲爱的贝尔德,既然马克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于是贝尔德撸起袖子,他变卖了仅有的财产,踏上了电视研制之路,一去不复返。两年后贝尔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机械电视。他也由此被称为?电视之父?。但机械电视图像模糊,秉承着用户就是上帝,科学家们又大刀阔斧地搞起研发,直到1933年,电子电视登上时代舞台,中国人也坐不住了,1958年天津无线电子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取名?北京?,被誉为:?华夏第一屏?。10年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了。
二、松下曾经的辉煌
曾经很辉煌,现在已经稍微被遗忘,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松下电视。松下是世界上首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在18年松下应同志的邀请,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回想起80年代90年代那可是松下的天下,家里的家电都是松下。九零年以后,松下的画王电视机在中国达到鼎盛。
三、发展进程
松下电器曾经是高端的代名词,但如今却停止在日本生产电视机,公司多年来进行的电视机生产业务已经彻底结束。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产量少、成本高,从而导致收益欠佳。不过这并不代表松下退出世界市场,而是将电视机生产业务集中在马来西亚和捷克等海外工厂。同时也与中国大型电器厂商TCL磋商贴牌生产中小型液晶电视机的事宜。
松下电器现在谁最大?拥有股权谁最多?
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松下电器在美国的市场,最初的产品是电视机,他与飞利浦签定了技术合作合约,将西方的技术带到日本。因此让松下电器从1950年代到10年代有突破性的成长。松下电器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位电子产品,如DVD、DV(数位摄影机)、MP3播放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
高分!!!求助…松下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进入美国市场!
松下幸之助
简介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编辑本段生平
少年时代的松下幸之助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因父亲生意失败,曾离开家到大坂去当学徒,1918年,23岁的松下在大坂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形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从那时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
松下幸之助为人谦和,无论见了谁都点头哈腰,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业以来,作为企业人,通过提供商品服务,始终以“为了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舒适,并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为经营理念从事着企业经营活动。经历八十多年的奋斗,现在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综合型的大型电子企业,并在世界各国开展着事业活动。
松下公司是一个跨国性公司,在全世界设有230多家公司,员工总数超过250,000人。其中在中国有54,000多人。2001年全年的销售总额为610多亿美元,为世界制造业500强的第26位。
自从18年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把松下在中国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部品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160多项,建立合资独资企业53家(上海7家公司),总投资近15亿美元。
编辑本段年表
1894年 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
1910年 进入大阪电灯公司当内线见习生
1915年 与井植**相亲,9月结婚,新娘19岁。
1918年 创建松下电器制作所;生产改良附属插头,雇佣3个员工。成立“步一会”
1922年 诞生生产与员工教育并进的构想
1925年 首次成为日本最高收入者,年底当选区会议员。
1935年 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
1943年4月受军方邀请设立松下造船公司
1957年 开始在全日本设立销售店
1958年6月,接受荷兰颁发勋章。
1961年 辞退总经理,就任董事长
13年辞掉董事长,改任顾问。捐款总金额50亿日元给日本的各级行政单位。
17年出版《我的梦,日本的梦,21世纪的日本》
1980年创立财团法人“松下政经塾”
1989年 以松下公司顾问身份去世
编辑本段松下幸之助获得的荣誉
松下幸之助以一生的事业奋斗经历和优秀的经营管理才能以及世人瞩目的业绩,为自己赢得了无比辉煌的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
国外:
1958年6月由荷兰颁发的“奥伦治领导者声望” 奖章,松下从荷兰女王手中接过了奖章。
16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松下夫妇应邀参加洛杉矶的日裔游行祭典。这是松下第二次访问洛杉矶。第一次访问时,该市把松下到达洛杉矶的那一天定为 “松下幸之助日”。这一次,普瑞迪又向他赠送了“促进美日友好与参加游行祭典感谢状”。
19年,松下在马来西亚受到的表彰,并赠以荣誉勋章。
国内:
50年代 天皇夫妇在参观松下电器的高规、茨木工厂以后,授予松下“戴明奖”。
1961年 松下获得“日本广告奖”,这个奖项专门颁给那些对大众生活和宣传技术进步最有贡献的人。
1965年 松下70岁时,接受日本颁发的“二等旭日重光勋章”,奖励松下在日本重建中所作的贡献。
1965年 2月23日出版的《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照片为巨型全家福,内文同时以五页的篇幅介绍他的个人经历、经营理念以及松下电器的发展史。
1965年 6月,松下以70岁高龄获得日本着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0年 4月,大阪举办了万国博览会,松下电器在其中专设“松下馆”,展出公司的优秀产品。由此,松下受到日本的“一等瑞宝奖章”,这是专门为那些制造出优异产品等的杰出人物所设的最高奖章。
1981年 松下86岁时,接受日本颁发的“一等旭日大绶勋章”,这是日本国最高的奖章。
松下得到的荣誉来自多方面,这既是对他成功业绩的奖赏,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贡献。松下的晚年,荣誉接踵而至,可以说是荣宠备至。而这些荣誉的获得,完全是对他50多年艰苦奋斗经历的最好肯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还是民间,人们都是因为衷心感谢他的卓越贡献才给予他这些荣誉的。
编辑本段外界对松下幸之助的评价
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英二说 :我担任专务时,曾率技术人员参观松下电器工厂,松下干部列队,盛大欢迎。最前头的,竟是松下先生本人。他对顾客的重视、恭敬,真是无人能比。他始终贯彻顾客至上的精神。他还集合干部,带头向丰田人员作深入地发问。他这种谦虚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令人觉得他不愧是位优秀的经营者。
运输大臣小坂德三郎感叹地说:即使已退居幕后,松下先生仍是每天一早,必在内心高呼今天要做的事,一股奇妙的力量就会涌上心头。我认为,他能有今日成就,都在于此。人生体验已很丰富了,他还时时自问:“这样是不是比较好?”并且也有率直地向大众表白的勇气。他这些作风,不禁令人感到,无论什么学校毕业都无关紧要,他已经遥遥地超越了。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会田雄次评价道:松下先生有古代武士的脾气-—守信、自律,绝不靠政治赚钱,彻底遵守商人道德。他诚恳、细心地谨守礼节,这一品性,也感染了公司全体员工,形成了一股稀罕可贵的“社风”。而他最优的天资,就是不需要凭分析就能敏锐直觉地洞察一切,准确地判断事实真相。
欧洲人特别感到松下先生的三种魅力:
第一种,他的出身成长背景。世界屈指可数的成功者,竟尝过种种辛酸,真令人惊叹。
第二种,西洋人对日本的松下先生拥有产业革命初期众多欧美领导者相同的特质极感兴趣。
第三种,他将日本悲惨的战败,以果敢决断及员工的忠诚敬爱,复兴起来。这是欧美领袖不易做到的。
金属工会议长宫田义二谈到:松下先生到松下工会演讲时,劳工战线的统一正处激烈之中,我也倾全力投入。他演讲完,竟然对我说:“你对劳工运动的信念,我很感动。希望你能为国家贯彻你的信念,我必大力支援。”这真使我大吃一惊。由于他的种种鼓励,使我不得不从其他角度好好看待他。结果,我发现他不仅是企业家,也是教育家、宗教家。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有了不起的先见之明。他可以说是日本农村富裕起来的思想根源,也是气宇宏大的“无税国家论”的创作者。但愿日本的熊彼得(对资本主义有独特分析的美国经济学者)-—松下先生,能更健康愉快地奋斗。
女演员高峰三枝子对松下的评价极高,她说:松下先生的地位虽然那么崇高,却一点也不骄傲,对人一视同仁,平易近人,所以和他交谈时,往往会忘记你眼前是一位伟大的大人物。而他的谈话内容,不时会有令人温暖感动的人生哲理。他有一对竖立的大耳朵,对自己不明白的事,一定率直地问:“这是什么?”彻底查明,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衷心祝福他永远健康,因为我希望能永远在他生日的这一天,送花给他。
小提琴手久之子说:我早就从照片上看过松下先生,很率直的面貌,一点也不象社长。我在松下电器的音乐会演奏时,他都坐在我面前,我也漫不经心地没注意他。直到一起共餐,才知道他就是松下先生。我和他交往了二十年,没什么机会长谈,但他的短短几句话,却坦诚地扣人心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会客室匾额上的“共存共荣”。这句话对自我感很强的音乐家,是很大的启示:不是要听我演奏,而是由听众和我来共同创造音乐,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作家帮光史郎认为:松下先生富有大阪风味的柔韧,就象他能巧妙地操纵自己纤弱的体质,以保长寿。他的经营法,也是这样擅于使负的牌子,变成正的牌子。虽然是松下电器的大老板,生活起居却很简朴,名片和一般职员的一样朴素。可是,谈话内容却很丰富。即使是初次见面,他还是诚实地照自己想说的话去说,语气淡泊而达观。世人都视他为“经营之神”,我觉得说他是“人生的高手”更恰当。象这样的人物,今后可能暂时不会出现吧。
俳句诗人南本宪吉赞美说:松下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大阪前辈之一,因为他具有三项特质:Vitality (生活力),Mentality(智力),Royalty(庄严)
桑特利酒类公司董事长佐治敬三回忆道:先父鸟井信次郎全身像揭幕礼时,松下先生冒着大风雪前来。他说:“鸟井先生若还在世,就一百零二岁了。无论如何,我也要代替他活到一百零二岁。我和他的缘分是这么深,”他在自行车店学徒时,就结识正在艰苦经营葡萄酒的家父。事业成功后,两人还组成了“一文不名会”。今日的我,也深受他的关照,深感父子两代受知遇的机缘太深了。我要说:“不单是替先父活到一百零二岁,更愿您万寿无疆,福如东海。”
日本兴业银行顾问中山素平评说道:松下先生擅长打大算盘。在挑选继承人的大事上,他挑选的,竟是监事的末座,年轻的山下继任社长。他看中的,是山下能适时地转变、突破既定的观念,有远见,能掌大局。同样,在他生意尚未上轨道时,他就开始倡导PHP运动。他所考虑的,不是使生意兴隆的层面,而是以推动日本政治、经济,来使松下事业获得繁荣。这是他一贯的经营哲学,也是被日本国人列为“受尊敬的人物”的第一个理由。
大阪爱乐交响乐团朝比奈隆说:我已过了七十岁,和松下先生已交往三十年,但他的思想观念,却一年比一年更丰盛,也形成了他特有的魅力。一般人都会使一些手段笼络人心,但他认为这是极其无聊的。所以,他能不屈服于权威,也不轻视别人,而能从听来无意义的话中,掏出一些东西来。他曾为自己生病、公司股价跌落而叹道:“啊,我的公司还是不行的。”并严厉地反省。这就是他率直观察事物的结果。他的精神早已超过肉体的老化。愿他继续成长到九十岁、一百岁,永远成长。
外务省顾问大来佐武郎认为:“洞察未来”,又能获得具体成果,是松下先生特异的经营能力。而他不只是位经营者,还强烈关心日本的前途,于是创设了松下政塾,著述许多书。尽管他年事已高,还出国考察,想用自己的眼睛确认实情,这全是一股年轻的精神支撑他。这位国际性人物曾是“时代”、“生活”等杂志的封面人物,可能是他那种开拓者的精神和正视困难的勇气,很合美国人的脾胃吧。
参议院议员安西爱子评价说:松下先生身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家,对正直人应有的态度,仍时时不离脑海。日本战败后,道德教育全被删除,他忍不住去查遍其他国家严格的教育制度,连文教委员也不如他研究得透彻。今后,已逐渐从学历转移为学习社会。松下先生的生存奋斗方式,将更受重视。即使时代背景不同,这位大前辈对现代青年,永远是不可少的鼓励和心灵寄托。
历史学家奈良本辰也说:我看了松下先生写的“怎样挽救溃散中的日本”和“忧论”后,很受冲击。但这种警惕之书,为何不出自学者之手,而却出自只有小学程度的企业家呢?这样的一位松下先生,到底是何许人呢?第一次见面时,我几乎要叹一口气:“容貌实在不凡。”这是一副超越、容纳一切,佛般的容貌,想象不出他会是那位给人感受强烈的作者。这时,我好象又发现那正直强烈的精神,也包容在那柔和的神态中。再想到他会说:“政治、经济或学问,都是属于'人'的;而现今在各方面,都把人遗忘了。”就不会惊讶他会有这样的卓见了。
评论家扇谷正造赞叹地说:“经济界”杂志的颁奖晚会中,每位致辞的财经界领袖,都扯个没完没了,令人难忍。最后是松下先生致词:“恭喜各位,我感冒,声音嘶哑,我的致辞到此为止。我代表出席的各位上台,也代表各位和获奖人握手,与大家共享荣誉。”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心中充满了解放感,这是多么明智的老人,而“共享荣誉”,又是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啊。世阿弥的“花传书”有三种花:年轻时的花,就是含苞待放的花;中年的花,最锻炼盛开的花;老年的花,则是消谢-—隐密的花。他就是隐秘的花。
关西主妇联合会会长比嘉正子回忆说:年营业额高达三兆四千亿元的象征--松下先生,对主理育幼院的我,确实是非常遥远。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却感到精神非常相近。松下先生的洞察力,不但是经营上,对人心也善于捉摸,非常细腻而善体人意。有一次我送他一份全国最好的茶叶。他来函致谢,最后,还加上一句:“防止茶叶霜害,用国际牌电风扇很有效。”真有他风趣的一面,也不愧是“经营之神”。
经家-—日本艺术院会员桥本明治说:我是乡下人,吃饭特别快,去松下先生家的茶席前,内人为此严厉地警告我。开始时,松下先生突然说:“桥本先生,我吃饭是非常快的。”这句话,把一切拘谨都扫光了。我在他家签名簿上签名时,他爽朗地说:“喔,您连这种字,也写得很愉快嘛。”富有哲理味的谈吐,令我难忘。我为他画肖像时,他认为不宜交谈,于是,两人就在长久的静默中,顺利完成。他实在是位细心、严谨,又充满爱心的人;而他另一种魅力,就是即使泛泛闲聊,也会被他的哲理味吸引。
近畿日本铁路公司董事长佐伯勇说:松下先生的事业特色,是准确地洞察需要趋势,亲自找出发展的窍门,不断创新。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能用率直、没有偏见的心去观察倾听而累积出雄厚的悟性,才能做出该舍则舍、应进则进的正确判断。对事业,对人生,都是如此。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是晒干的鲫鱼,而是活的鲕鱼。”即使是鲫鱼,一旦晒干,也失去生活的新鲜美味。要有生命力,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松下先生是一位“永不知足”的人。
参议院议员中村锐一说:松下先生会被实业界称为“神”,大概是因为他以实益性去说服人。 大阪人不喜欢管恩斯如何、加尔布雷斯如何;他只是以电脑般的察觉力,用平实易懂的话来谈:“要怎样赚钱呢?”等等。同样是刻苦成功的人,松下先生丝毫没有自夸的高论,而且他那种人格自然流露无比的说服力,是无法模仿的。或许是关西腔的柔和、率直,会使人产生“对这人可以放心了吧”的想法。这无比的说服力,或许就是基于他“让我们站在同一边,肩并肩(不是面对面)地谈吧”这种根本哲学。
主教大学教授野田一夫认为:松下先生是个人情家,又是个合理主义者。我曾问过几位松下员工被降级的感觉,竟然都一致回答:“这是我自己的错误。也幸亏松下先生给我重新再起的机会。”这不单可看出他的处罚能令员工心服口服,他不埋怨、不推卸责任、懂得感恩的精神,也感染了员工。有人说:“松下先生最伟大的,就是不露伟大的神气。”我也有同感。但我觉得事实上,松下先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所以,言行举止才会那么得体自然,甚至可形容为“纯真”。
日企松下要回来了!投资2.2亿在中国新建工厂,释放什么信号
松下与1953年在美国纽约开设办事处,标志着日本电器巨头松下正是进军美国市场。
16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松下集团总裁松下幸之助夫妇被邀请参加洛杉矶日裔游行祭奠活动,标志着松下集团及其产品被美国民众的认可。
这是松下幸之助第二次访问美国,在第一次访问美国时候,洛杉矶把松下幸之助抵达美国的日子定为松下幸之助日。
个人认为松下之所以能进军美国市场,与战后日本经济空前复苏和战后美国拼命扶植日本是分不开的,美国扶植日本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日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日本为跳板。所以能允许包括松下丰田汽车在内的大批日籍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其次是日本产品以高质量而享誉世界,这就赢得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信赖。其次也给美国的经济造成恶果,譬如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后,美国汽车制造业就备受打击,汽车城底特律很多汽车工人就因此失业,导致在美国就发生了抵制日货行动。
松下在美国的发展史,这点我建议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找下《松下发展史》这本书,这本书中对松下企业的发展和松下本人都有详细记载,里面就有详细的说明松下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的和如何进入美国市场,上面我只是简单说明了下,希望你有机会去读下,以便更加了解松下幸之助这位人物的一生。
帮我介绍一下“松下集团”
其实原因也十分简单,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无论如何都不能够轻易言退,否则跟竞争对手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松下作为一家老牌家电企业,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所以哪怕被对手逼到了墙角,依然选择继续投资。其实不光是这家日企,根据调查,在华东地区有超过9成的日企都表示不会撤资。跟中国市场共同进步,这是正确的选择。
日企松下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创建于1918年,创始人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之初是由3人组成的小作坊,其中之一是后来三洋的创始人井植岁男先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综合性电子技术企业集团,并在世界各国开展着事业活动。
松下电器跨越了地区和社会,在40多个国家开展着企业活动。其企业活动的范围不局限于生产,还开展包括服务和信息系统等解决方案在内的多种业务。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及时对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制造和以客户为本的商业活动。更为突出的是为了满足各个国家客户的需求,将过去设在日本的地区统一管理机构分别迁到北京、新加坡、新泽西、伦敦等地,在当地直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松下电器作为真正的国际企业,始终开展着立足于客户的全球性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松下电器将全球的品牌统一成为Panasonic,并以“A Better Life A Better World”为品牌口号,以实现“星罗棋布的网络社会”和“与地球环境共存”为理想,继续为提高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日企松下什么时候来的中国自从18年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把松下在中国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部品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160多项,建立合资独资企业53家(上海7家公司),总投资近15亿美元。
松下电器与中国的合作始于18年,从技术引进、投资创办合资、独资企业,到创办研发基地,松下在中国的事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到2007年,包括4家研究开发中心在内,松下在中国已投资建立了60家合资、独资企业,职工人数达到6万余人。松下电器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设有基地,并正在开展着与当地的人和文化及需求相吻合的全球性经营活动。
日企松下回中国继续发展根据国内家电企业品牌榜显示,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美的、格力以及海尔,这三家公司的市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尤以美的较为突出,以超过4800亿元的价值超越一众竞争对手。也就是说,不是松下自身吸引力下降,而是中国品牌将其斩于马下。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数据层面来看,松下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最巅峰时期,其一度占据中国市场超过20%的份额,如今却只剩下了2%,早已跌出了第一梯队的序列。如今中国消费者购买家电,很难想起松下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了。
2015年的时候,日本松下就将其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的洗衣机、家用空调等家电产品,回迁至日本。而在此前,浙江杭州有一个很大的松下家电生产基地,曾经更是松下集团在全球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广州、上海还有松下知名的空调生产基地、微波炉生产基地等等。换而言之,五年前的时候,日本松下就已经因为种种原因,准备离开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在2018年的时候,日本松下也曾经因为多年的亏损和经营不善,面临出售中国工厂的问题。时隔6年根据日本松下公开的讯息显示,将投资2.2亿元在中国广东省建立新的工厂(争取在今年投入工厂的生产运营),并增加空气净化器和换气设备的产量。
而日本松下的“回归”,也恰恰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目前而言,我国经济是恢复最快、最好的“成员”之一。这样的大环境下,选择在中国建厂,或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成绩。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日语: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まつしたでんきさんぎょう;英语: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是日本的大型电器制造公司,总公司设於大阪。
松下电器社长大坪文雄于2008年1月10日表示,将在2008年10月将公司名称由松下电器产业更名为「パナソニック」(Panasonic)。同时「ナショナル」(National)商标将在2009年废止,统一使用「パナソニック」。[1]
松下电器於1918年由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创业时做的是电灯灯座。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松下电器在美国的市场,最初的产品是电视机,他与飞利浦签定了技术合作合约,将西方的技术带到日本。因此让松下电器从1950年代到10年代有突破性的成长。
松下电器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位电子产品,如DVD、DV(数位摄影机)、MP3播放机、数位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还扩展到电子零件、电工零件(如插座盖板)、半导体等,间接与直接转投资公司有数百家。
旗下品牌
* National:1922年起创立的品牌,寓意“国民的”。台湾中文名称是“国际牌”。目前仅在日本国内的白色家电产品使用此品牌。National品牌将於2009年停止使用。
* Panasonic(香港译名:乐声,中国大陆译名:松下电器):1955年起创立的品牌。松下电器进军美国时,原有的National品牌在美国已有公司注册,因此创立此品牌。现今为松下电器的主要品牌。
* Technics:为松下的电子琴、音响专用品牌(在香港已经并入 Panasonic)。
* Quasar:14年松下购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家用电子部门时所继承的品牌,仅在北美洲的电子视听产品使用。
* M:为松下出品的电子零件(电容器等)因细小而无法打上品牌全名时所使用的替代标章。
* KDK:为松下出品的空气流动电器,其产品和National一样,每有新的KDK产品推出,National都一定有同功能,同样式的产品推出,这是由於松下电器以两个品牌,去占有两个不同的市场:KDK以电工材料公司为目标,而National以家庭为主。
* Rasonic:(乐信牌)原为香港的信兴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信兴电工工程有限公司自行开发的一个品牌。而松下电器中港澳的总代理为信兴集团。於1994年,松下和信兴成立合资公司松下信兴机电有限公司,自此Rasonic成了松下的品牌。
* JVC :(香港曾译为星牌)JVC (Japan Victor Company)成立於1927年,是当时美国的留声机及黑胶唱片的领导者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的子公司。1930年,JVC生产留声机及黑胶唱片。1932年,JVC开始生产收音机。1939年,展出日本第一台电视机。二战期间,日本公司与外国的合作夥伴断绝关系。1929年,JVC的大部份所有权转移到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与胜利音产的合资公司RCA-Victor。直到1953年,JVC由松下电器所有,现在松下电器拥有JVC超过36.9%的股权。
另外,松下电器还有三角形的「三叶松」标章,是松下电器的公司标章,有「坚忍不拔」、「生成发展」、「协力一致」三种含义。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Matsushita Denki Sangyō Kabushiki-gaisha?) (TYO: 6752, NYSE: MC) is a Jap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based in Kadoma, Osaka Prefecture, Japan. It produces products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Panasonic and Technics.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by Konosuke Matsushita in 1918 to sell duplex lamp sockets. In 1927, it produced a bicycle lamp, the first product it marketed under the brand name National. Since then, it has become the largest Japanese electronics producer. In addition to electronics, Matsushita offers non-electron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such as home renovation services.
Matsushita was ranked the 59th company in the world in 2007 by the Forbes Global 500 and is among the Worldwide Top 20 Semiconductor Sales Leaders.
The comm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mɑtsui?t?/, while the proper Japanese pronunciation for the company is /mats?(i)ta/.
On January 10, 2008, the company announced that on October 1, 2008 it will change its name to Panasonic Corporation, unifying the Matsushita, National and Panasonic brands under the new corporate name.
Brands and divisions
Matsushita produces electronic products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 Panasonic (home liances for the overseas market, personal electronics, audio/video equipment, microchips, automotive components)
* National (home liances for the Japanese market)
* Nais (components for automated systems, replaced by Panasonic in 2004)
* Quasar (lower-priced televisions, video equipment and liances in the North American market—being phased out)
* Technics (audio equipment)
* Ramsa (professional audio equipment)
* Rasonic (as of 1994, home liances for the Chinese market).
In many computer systems, Matsushita devices identify themselves as "MATSHITA", to fit the limit of 8 characters imposed by Microsoft Windows device handlers.
Histor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 Kadoma, Osaka, Japan. Foreground left: Matsushita Electric House of History; behind: Corporate R&D laboratories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 Kadoma, Osaka, Japan. Foreground left: Matsushita Electric House of History; behind: Corporate R&D laboratories
Matsushita was founded in 1918 by Konosuke Matsushita and operated factories in Japan and Asia through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produc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liances such as light fixtures, motors, and electric irons.
After World War II, Matsushita regrouped and began to supply the post war boom in Japan with radios and liances. Matsushita's brother-in-law, Toshio Iue founded Sanyo as a subcontractor for components after WWII. Sanyo grew to become a compe to Matsushita.
In 1961, Konosuke Matsushita tr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t with American dealers. Matsushita began producing television sets for the U.S. market under the Panasonic brand name, and expanded the use of the brand to Europe in 19
The company used the National trademark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1950s through the 10s. It sold televisions, radios, and home liances in some markets. The company began opening manufacturing plants around the world. It quickly developed a reputation for well-made reliable products.
The company debuted a hi-fi speaker in Japan in 1965 with the brand Technics. This line of high quality stereo components became worldwide forites. The most famous product still made today is the SL-1200 record player, acknowledged for its high performance, precision, and durability.
During the 10s, Matsushita further expanded into the U.S. market by purchasing Quasar from Motorola in 14 and buying out MCA-Universal in 1989. Many American employees who transferred over from Motorola felt that they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and filed a lawsuit in 1986 after three-quarters of American managers from the Quasar division were let go.
The company then became a major target of anti-Japanese sentiment among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89–1990 caused Matsushita's international power to wane: the company sold many of its foreign assets in the 1990s, including Universal to Edgar Bronfman, Jr. of Seagram's.
In November 1999, the Japan Times reported that Matsushita planned to develop a "next generation first aid kit" called the Electronic Health Checker. At the time, the target market was said to be elderly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living in rural areas where medical help might not be immediataly ailable, so it was planned that the kit would include support for telemedicine. The kits were then in the testing stage, with plans for eventual overseas distribution, to include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any has been in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density optical disc standards intended to eventually replace the DVD and the SD memory card.
Since the spring of 2004, Matsushita has used Panasonic as its primary global brand. The matsushita.co.jp website now redirects to panasonic.co.jp.
On January 19, 2006 Matsushita announced that, starting in February, it will stop producing analog televisions (then 30% of its total TV business) to concentrate on digital TVs.
On January 10, 2008 Matsushita announced that it intends to change the company name to Panasonic, effective October 1, 2008. The decision is pending on roval at the firm's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in June.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